首先通過一個例子來看一下本文中可能用到的對象和相關概念。
#coding: UTF-8 import sys # 模塊,sys指向這個模塊對象 import inspect def foo(): pass # 函數,foo指向這個函數對象 class Cat(object): # 類,Cat指向這個類對象 def __init__(self, name='kitty'): self.name = name def sayHi(self): # 實例方法,sayHi指向這個方法對象,使用類或實例.sayHi訪問 print self.name, 'says Hi!' # 訪問名為name的字段,使用實例.name訪問 cat = Cat() # cat是Cat類的實例對象 print Cat.sayHi # 使用類名訪問實例方法時,方法是未綁定的(unbound) print cat.sayHi # 使用實例訪問實例方法時,方法是綁定的(bound)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這樣的需求,需要執行對象的某個方法,或是需要對對象的某個字段賦值,而方法名或是字段名在編碼代碼時并不能確定,需要通過參數傳遞字符串的形式輸入。舉個具體的例子:當我們需要實現一個通用的DBM框架時,可能需要對數據對象的字段賦值,但我們無法預知用到這個框架的數據對象都有些什么字段,換言之,我們在寫框架的時候需要通過某種機制訪問未知的屬性。
這個機制被稱為反射(反過來讓對象告訴我們他是什么),或是自省(讓對象自己告訴我們他是什么,好吧我承認括號里是我瞎掰的- -#),用于實現在運行時獲取未知對象的信息。反射是個很嚇唬人的名詞,聽起來高深莫測,在一般的編程語言里反射相對其他概念來說稍顯復雜,一般來說都是作為高級主題來講;但在Python中反射非常簡單,用起來幾乎感覺不到與其他的代碼有區別,使用反射獲取到的函數和方法可以像平常一樣加上括號直接調用,獲取到類后可以直接構造實例;不過獲取到的字段不能直接賦值,因為拿到的其實是另一個指向同一個地方的引用,賦值只能改變當前的這個引用而已。
1. 訪問對象的屬性
以下列出了幾個內建方法,可以用來檢查或是訪問對象的屬性。這些方法可以用于任意對象而不僅僅是例子中的Cat實例對象;Python中一切都是對象。
cat = Cat('kitty') print cat.name # 訪問實例屬性 cat.sayHi() # 調用實例方法 print dir(cat) # 獲取實例的屬性名,以列表形式返回 if hasattr(cat, 'name'): # 檢查實例是否有這個屬性 setattr(cat, 'name', 'tiger') # same as: a.name = 'tiger' print getattr(cat, 'name') # same as: print a.name getattr(cat, 'sayHi')() # same as: cat.sayHi()
dir([obj]):
調用這個方法將返回包含obj大多數屬性名的列表(會有一些特殊的屬性不包含在內)。obj的默認值是當前的模塊對象。
hasattr(obj, attr):
這個方法用于檢查obj是否有一個名為attr的值的屬性,返回一個布爾值。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