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花了一些時間在探索CPython,并且我想要在這里分享我的一些冒險經(jīng)歷。Allison Kaptur的excellent guide to getting started with Python internals 有一點啰嗦,我想逐步介紹我自己的探索過程會更加有條理性,這樣也許其他好奇的Python使用者可以跟著一起做。
1.注意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一開始,我只是設(shè)置好Nose對一些我寫的Python 3代碼進行測試。當(dāng)我運行這些測試的時候,我得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錯誤信息:”TypeError: bad argument type for built-in operation”,這是我之前在這個程序里沒有見到過的。
最終造成這個錯誤的原因有一點顯而易見——我不小心在程序里留了一個PDB斷點(`import pdb; pdb.set_trace()`)。當(dāng)我把它去掉后,測試正常運行了。
但是,我曾經(jīng)使用Nose在Python 2 repos上進行測試,并且在那種情況下,錯誤留下的斷點并不會導(dǎo)致Nose崩潰,而是看上去像是“掛起”了。程序并不是真的掛起了——它僅僅是不顯示東西到stdout(標準輸出)了。Nose是故意這樣做的,而當(dāng)我正在運行一套測試的時候這樣做是有意義的。我可能僅僅是想看測試的結(jié)果,而不是一大堆程序自己打印出來的狀態(tài)。如果你在這個腳本里面敲擊“c”,Nose僅僅像通常那樣經(jīng)過這個斷點。
通常情況下,我可能只是聳聳肩,移除掉這個斷點,然后繼續(xù)我的工作。但是!我在一個黑客學(xué)校并且有時間深入研究任何抓住我興趣的東西,所以我決定利用這次機會去窺探一下Python的內(nèi)核。
2.制造一個最簡單的測試樣例。
結(jié)果這次的問題研究起來有一點復(fù)雜——我并不能確定問題是在Nose,還是PDB或者CPython自己的代碼里面。并且,我當(dāng)然不能使用任何斷點,因為這些斷點會導(dǎo)致我的程序崩潰。
最終,在驗證了一些假設(shè)后,看上去PDB對`input()`的調(diào)用導(dǎo)致了崩潰。所以:在Python2和Python3里面,input的實現(xiàn)有什么不同嗎?或者是其他的某些東西不同?
我和Jesse一起進行調(diào)試,最后我們意識到Nose以一種有趣的方式處理標準輸出:
self._buf = StringIO()sys.stdout = self._buf
這里用sys.stout表示Python中的所有標準輸出,即表示所有向終端輸出的內(nèi)容都會發(fā)送到這里。但由于我們可以像訪問其他Python變量那樣訪問sys.stout,所以我們可以改變這個sys.stout。而Nose將sys.stoud設(shè)置為StringIO(),而這只是任意一個字符串。
如果你這么做,print函數(shù)就不會工作了!
import sys, iosys.stdout = io.StringIO()print(“Hello”)# Oh no, nothing printed!
我們懷疑是否那一行就是問題所在,所以我們構(gòu)造了一個簡單的測試樣例:
import sys, iosys.stdout = io.StringIO()print("Hello!") # Nothing will appearinput("Input: ") # Raises a TypeError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