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更新,允許用戶對”發現”頁面進行定制。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微信朋友圈變得越來越復雜,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大概連微信官方都是一臉的無可奈何。逐步泛化的好友關系,讓微信從熟人社交逐漸過渡到陌生人社交,而朋友圈里亦真亦幻的狀態更新,仿佛在努力證明每一個個體的”有趣”。
有人選擇在朋友圈里記錄生活的點滴,有人選擇在朋友圈里展示觀點的異同,可歸根到底,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窺探著別人的生活,唯獨怕別人過多地了解自己的生活。人性中交織著的光明與黑暗,像一只渾身長滿刺的刺猬,離得太遠會感覺到寒冷,而靠得太近則害怕被刺扎到。朋友圈就像過年走親戚,即便你心中有一萬個不痛快,總是不愿意撕破臉,或屏蔽對方,或不給對方看,或僅展示最后三天,于是通訊錄里的聯系人越來越多,朋友圈越來越大,可再不會有能真正觸動你內心的”小紅點”出現,人類讓一個產品變得越來越復雜,然后說它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這大概是一開始就始料不及的吧!
引言
有人說,人性遠比計算機編程更復雜,因為即使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發明——計算機,在面對人類的自然語言時同樣會張惶失措 。人類有多少語言存在著模棱兩可的含義,我認為語言是人類最大的誤解,人類時常喜歡揣測語言背后隱藏的含義,好像在溝通時表達清晰的含義會讓人類沒有面子,更不用說網絡上流行的猜測女朋友真實意圖的案例。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里,在信息閉塞的南宋時期,江湖上裘千丈的一句鬼話,就攪得整個武林天翻地覆。其實,一兩句話說清楚不好嗎?黃藥師、全真七子、江南六怪間的種種糾葛,哪一場不是誤會?一眾兒武功震古爍今的武林高手,怎么沒有絲毫的去偽存真的能力,語言造成了多少誤會。
可即便人類的語言復雜得像一本無字天書,可人類還是從這些語言中尋覓到蛛絲馬跡。古人有文王”拘而演周易”、東方朔測字卜卦,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原始崇拜,就如同今天人們迷信星座運勢一般,都是人類在上千年的演變中不斷對經驗進行總結和訓練的結果。如此說起來,我們的人工智能未嘗不是一種更加科學化的”迷信”,因為數據和算法讓我們在不斷地相信,這一切都是真實地。生活在數字時代的我們,無疑是悲哀的,一面努力地在別人面前隱藏真實地自己,一面不無遺憾地感慨自己無處遁逃,每一根數字神經都緊緊地聯系著你和我,你不能渴望任何一部數字設備具備真正的智能,可你生命里的每個瞬間,都在悄然間被數據地折射出來。
今天這篇文章會基于 Python 對微信好友進行數據分析,這里選擇的維度主要有:性別、頭像、簽名、位置,主要采用圖表和詞云兩種形式來呈現結果,其中,對文本類信息會采用詞頻分析和情感分析兩種方法。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在正式開始這篇文章前,簡單介紹下本文中使用到的第三方模塊: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