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的是關于Python列表項排序的相關內容,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學習,下面來看看詳細的介紹:
典型代碼1:
data_list = [6, 9, 1, 3, 0, 10, 100, -100] data_list.sort() print(data_list)
輸出1:
[-100, 0, 1, 3, 6, 9, 10, 100]
典型代碼2:
data_list = [6, 9, 1, 3, 0, 10, 100, -100] data_list_copy = sorted(data_list) print(data_list) print(data_list_copy)
輸出2:
[6, 9, 1, 3, 0, 10, 100, -100] [-100, 0, 1, 3, 6, 9, 10, 100]
應用場景
需要對列表中的項進行排序時使用。其中典型代碼1是使用的列表自身的一個排序方法sort,這個方法自動按照升序排序,并且是原地排序,被排序的列表本身會被修改;典型代碼2是調用的內置函數sort,會產生一個新的經過排序后的列表對象,原列表不受影響。這兩種方式接受的參數幾乎是一樣的,他們都接受一個key參數,這個參數用來指定用對象的哪一部分為排序的依據:
data_list = [(0, 100), (77, 34), (55, 97)] data_list.sort(key=lambda x: x[1]) # 我們想要基于列表項的第二個數進行排序 print(data_list) >>> [(77, 34), (55, 97), (0, 100)]
另外一個經常使用的參數是reverse,用來指定是否按照倒序排序,默認為False:
data_list = [(0, 100), (77, 34), (55, 97)] data_list.sort(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 # 我們想要基于列表項的第二個數進行排序,并倒序 print(data_list) >>> [(0, 100), (55, 97), (77, 34)]
帶來的好處
1. 內置的排序方法,執行效率高,表達能力強,使代碼更加緊湊,已讀
2. 靈活的參數,用于指定排序的基準,比在類似于Java的語言中需要寫一個comparator要方便很多
其它說明
1. sorted內置函數比列表的sort方法要適用范圍更廣泛,它可以對除列表之外的可迭代數據結構進行排序;
2. list內置的sort方法,屬于原地排序,理論上能夠節省內存的消耗;
總結
好了,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希望本文的內容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能帶來一定的幫助,如果有疑問大家可以留言交流,謝謝大家對武林站長站的支持。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