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命令格式:
#rsync [option] 源路徑 目標路徑
其中:
[option]:
a:使用archive模式,等于-rlptgoD,即保持原有的文件權限
z:表示傳輸時壓縮數據
v:顯示到屏幕中
e:使用遠程shell程序(可以使用rsh或ssh)
--delete:精確保存副本,源主機刪除的文件,目標主機也會同步刪除
--include=PATTERN:不排除符合PATTERN的文件或目錄
--exclude=PATTERN:排除所有符合PATTERN的文件或目錄
--password-file:指定用于rsync服務器的用戶驗證密碼
源路徑和目標路徑可以使用如下格式:
rsync://[USER@]Host[:Port]/Path <--rsync服務器路徑
[USER@]Host::Path <--rsync服務器的另一種表示形式
[USER@]Host:Path <--遠程路徑
LocalPath <--本地路徑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vi /etc/rsyncd.conf
log file = /var/log/rsyncd.log
pid file = /var/run/rsyncd.pid
lock file = /var/run/rsync.lock
[test] #rsync區段的設定名稱
path = /var/www/html/test #需要同步的數據存放路徑
comment = test folder #注釋
uid = apache #采用什么身份進行文件讀取
gid = apache #同上,必須是有讀取path權限的用戶、組
ignore errors #忽略錯誤
read only = yes #只讀
list = no #不能列表
auth users = linuxing #連接rsync服務的帳號
secrets file = /etc/rsyncd.secrets #指定存放帳號密碼的位置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