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T168 長江邊上
如果你是一位教師,那么每次考試結束后都會需要對考試進行質量分析,相信老師們應該很少去使用計算器進行手工作業,取而代之的是強大的Excel,而下面的兩份表格可以說是老師們非常熟悉的樣表,當然還需要繪制正態分析曲線圖。
成績統計表 |
一、成績統計表快速填寫
現在,當完成考試成績的錄入工作后,你并不需要去借助函數或公式計算最高分、總分、平均分什么的,因為當前工作表窗口底部的狀態欄中已經顯示了平均值(即平均分)、計數、求和這三個數值,如圖1所示,右擊后可以從快捷菜單中選擇最小值(最低分)、最大值(最高分),雖然及格率、差分率、優分率在這里無法直接體現出來,但只要通過簡單的排序和計算就可以完成。
![]() |
圖1 |
![]() |
圖2 |
這里,我們以滿分100分為例進行說明,假如使用計算器或者更為古老的算盤,一方面會相當繁瑣,另外也非常容易出錯,既然是在Excel中統計成績,自然要充分利用Excel的強大功能,而最新版本的Excel 2007則更為簡單。下面,我們介紹獲取成績分布頻數的三種方法:
(一)利用FREQUENCY函數
FREQUENCY函數可以計算數值在某個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然后返回一個垂直數值,我們正好利用這個函數來統計考試成績的頻數分布。不過,由于FREQUENCY函數返回的是一個數組,因此它必須以數組公式的形式輸入。
語法:FREQUENCY(data_array,bins_array)
Data_array:是一個數組或對一組數值的引用,我們主要通過該值計算頻率,如果此處不包含任何數值,那么函數FREQUENCY 將返回一個零數組。
Bins_array:是一個區間數組或對區間的引用,該區間用于對data_array中的數值進行分組,如果此處不包含任何數值,那么函數FREQUENCY返回的值與 data_array中的元素個數相等。
第1步:插入列
在適當位置手工插入區間分割點、人數、百分比這三列,注意請完全按照教務部門發下來的樣表進行輸入(見圖3),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是免得做無用功。
![]() |
圖3 |
第2步:設置區間分割點
區間分割點的設置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步驟,這里以應該參考"分數段"進行設置,例如"29"表示考試成績小于或等于29分的分數個數,"39"表示考試成績介于30~39分的分數個數,其余的依次類推(見圖4)。
![]() |
圖4 |
第3步:輸入數組公式
選擇準備放置各分數段人數的單元格區域,這里選擇"F3:F11",選擇結束后按下F2鍵,如圖5所示,在這里輸入公式"=FREQUENCY(C3:C44,E3:E10)",為了避免出錯,建議通過插入函數的方法進行,這樣比較簡單方便。
![]() |
圖5 |
有些朋友可能會發現,這里選擇了"F3:F11"而非""F3:F10",這是為什么呢?也就是說,這里較左側的區間分割點多選擇了一個單元格,其實這個多出來的單元格主要用于返回大于99分的學生人數,原因是因為返回的數組中的元素個數(分布頻數)比bins_array(分段點)中的元素個數多1,多出來的單元格將返回大于最末一個間隔值的數值個數,否則返回結果會出錯。
第4步:返回數組個數
前面已經說明,由于FREQUENCY返回的結果是數組形式,因此公式輸入完成后必須按下"Ctrl+Shift+Enter"組合鍵進行確認,其標志是出現一對大括號"{}",計算結果如圖6所示。
![]() |
圖6 |
如果需要在查看結果和查看返回結果的公式之間切換,請按 Ctrl+`(重音符),或在"工具"菜單上,指向"公式審核",再單擊"公式審核模式"。
第5步:計算百分比
接下來的工作就非常簡單了,選中G3單元格,輸入"=F3/42",將單元格數值設置為百分比格式,這一步工作可以在"單元格格式→數字"窗口中完成,最終結果如圖7所示。
![]() |
圖7 |
COUNTIF函數可以計算區域中滿足給定條件的單元格的個數,命令語法是"COUNTIF(range,criteria)",這里的"range"是一個或多個要計數的單元格,期中包括數字或名稱、數組或包含數字的引用,當然如果是空值或文本值將被忽略;而"criteria"的形式可以為數字、表達式、單元格引用或文本。
第1步:設置區間分割點
首先,我們還是手工創建區間分割點、人數、百分比三個空白列,但在設置區間分割點時,注意與使用FREQUENCY函數時有一些區別,請按照圖8所示進行設置,這里的"99.9"表示考試成績為滿分100的學生數,"89.9"表示考試成績在90~99之間的學生數,其余的依次類推。
![]() |
圖8 |
第2步:計算滿分的學生數
選中F3單元格,在這里輸入公式"=COUNTIF(C$3:C$44,">"&$E3)",這里的"C$3:C$44"表示需要計數的單元格區域,而"">"&$E3"則表示大于99.9分,計算結果如圖9所示。
![]() |
圖9 |
第3步:計算90~99分數區間段的學生數
選中F4單元格,在這里輸入公式"=COUNTIF(C$3:C$44,">"&$E4)-COUNTIF(C$3:C$44,">"&$E3)",很快就可以得到圖10所示處于90~99分數區間段的學生人數。
![]() |
圖10 |
這個公式分成兩個環節:
(1) COUNTIF(C$3:C$44,">"&$E4):計算出考試成績大于89.9分的學生人數
(2) COUNTIF(C$3:C$44,">"&$E3):計算出考試成績大于99.9分的學生人數
根據成績分布頻數樣表的要求,我們需要的各個區間分割點的學生人數,而非累加的數字,因此需要對這兩份數字進行減運行,否則最后所得到的結果就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了。
接下來的工作就相當簡單了,選中F3單元格,拖曳右下角的填充柄即可得到圖11所示的成績分布頻數,至于各個區間學生數的百分比,可以按照前面的方法進行計算,這里就不再多作介紹。
![]() |
圖11 |
SUMPRODUCT函數的功能是在給定的幾組數組中,將數組間對應的元素相乘,并返回乘積之和,命令語法是"SUMPRODUCT(array1,array2,array3, ...),這里的"Array1, array2, array3, ..."為2~255個數組,其相應元素需要進行相乘并求和。需要注意的是,數組參數必須具有相同的維數,否則將會錯誤值"#VALUE!"。
使用SUMPRODUCT函數時,前面的步驟都與COUNTIF函數相同,但在F3單元格統計滿分段的學生人數時,輸入的公式應該是"=SUMPRODUCT((C$3:C$44=100)*(C$3:C$44>0))",執行后可以獲得滿分段的學生人數(見圖12);接下來選中F4單元格,輸入公式"=SUMPRODUCT((C$3:C$44>$E4)*(C$3:C$44<$E3))",執行后即可獲取90~99分數區間段的學生人數,最后拖曳填充柄即可得到其它區間段的學生人數,最終結果如圖13所示。
![]() |
圖12 |
![]() |
圖13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