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商業環境的使用者來說, 可能多半已經有主意, 要拿 linux
執行哪些任務, 這種任務導向的需求之下, 要選擇可以搭配 Linux
作業系統的硬體設備, 可能會比較輕易。 至於玩家或者只是想嘗試
一下高階 OS 的學生來說, 情況的彈性有時比較大, 考慮之事項有
時反而多。 這現象經常是因為您這一臺機器除了 Linux之外, 還會
用來執行其他作業系統 (比方DOSⅱOS/2ⅱ NTⅱNeXTStep等等), 另
外, 這一個族群的朋友在預算上比較需要精打細算, 因此, 在進行
硬體選擇評估時就不是那麼輕易。 無論如何, Linux 對硬體的最低
要求ⅱ 您所期待的功能以及價格幾個因素, 是大家共同的基本衡量
項目, 這幾個項目也就是我們據以采購可以搭配 Linux 作業系統的
電腦硬體底線, 不過, 有關價錢因素, 由於時效性問題, 本文沒有把
這因素列入考量。
照筆者淺見, 在大約 1992年之前, 在臺灣個人電腦 (PC)市場上
多半都可以說是大眾規格的 PC, 意思是說, 大部分的 PC縱使品牌不
一樣, 其規格的差別很少。 那種時代, 人們買電腦時大概只需要知
道所謂『286』ⅱ『386』 或『486』電腦即可。 現在的差別則越來越明顯, 高低階產品的差別像是主機板設計ⅱ CPU 選用ⅱ RAM多寡
及最大擴充量ⅱ Cache多寡ⅱ匯流排 (Bus) 種類ⅱ 硬碟種類及其控
制卡ⅱ 顯示卡種類以及螢幕等等, 個別組件之差異已經很大, 光是
一個部份有差異, 其硬體效能可能就會有很大差異。 換句話說, 現
在這時代, 已經不是用『386』ⅱ 『486』 等名詞就足以分別不同的
PC 層級了, 這對於搭配三十二位元高階作業系統的硬體尤其明顯。
也或許我們可以觀察到, 由於 PC的架構本身已經有了結構性的改變,
配備良好的高階 PC 已經不再是 『個人電腦』了, 它甚至已經可以
工作站電腦或甚至迷你主機相抗衡了, 假如這樣的硬體搭配像Linux
這樣的多工多使用者高階 OS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