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技術的構架、特點及其管理
2024-07-21 02:33:28
供稿:網友
網格計算作為分布式計算的一個實例,其實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了。在60年代,為了完成對于一臺計算機來說太過龐大的任務,人們就把這些任務分配給其他的幾臺機器來一起完成,這就是分布式計算或者說是一種最原始的網格計算。 不過由于條件的限制,這種計算模式長期與商業應用無關,一直用于科學計算,比如核彈建模。
今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曾經一度只有大企業才能支付得起高速的機器,高速的網絡,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有了互聯網,有了便宜的網絡和工作在千兆赫茲的處理器。另外,每一個公司都有著大量的未被開發的計算能力,當每個2 GHz的奔騰處理器開機閑置,等候鍵盤指令的時候,網格的潛力就非常明顯。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了廣受支持的網格計算的開放式網格服務架構(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即OGSA)。
網格計算的架構
Globus是大型聯盟組織,它由美國的大學或科研院所,政府機構和IBM, Microsoft 以及Cisco發起的,并立足于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進行研究。該項目已進行了六年,旨在開發制定開放分布式計算所需要的協議、軟件和概念。盡管它目前仍主要針對科學和技術領域,但是它最近發布的開放式網格服務架構(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即OGSA)得到了廣泛的認同。IBM稱:網格是由網絡連接的海量的計算能力,而OGSA是網格的主要戰略,是“未來高級電子商務的要害,是Internet向真實的計算平臺演變的下一步。”
由Globus聯盟定義的開放式網格服務架構(OGSA)是一個有四層的模型:
用戶應用層(user applications)
集群服務層(collective services):它包括目錄處理,診斷和監測;
資源和協議層(resource and PRotocols):和服務器、網絡進行連接的資源和連接協議
構造層(Fabric):網絡上的所有設備—存儲、計算機、連接、傳感器等等。
用戶應用層和構造層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中間的兩層被定義為網格。
網格計算的特點與C/S不同
“網格”和標準的網絡計算看起來全然不同。今天我們的很多服務都是基于客戶機-服務器的。在這種模式中,通過確認客戶,檢查他們的授權級別以決定客戶可以在服務器上做什么來確保安全。而對于“網格”,客戶機和服務器的功能劃分遠沒有這么明確,一臺計算機可以在要求另一臺計算機去完成一項任務的同時,還為其他的機器進行著一項任務。你無需了解這些互動是通過怎樣的途徑來實現的,你不需要登錄到幾百臺完成你的工作可能用到的計算機上去,或者去鑒別每一個可能利用你的電腦來完成他們工作的人。
而且,你可以在其他人的機器上創建一個任務,再由這臺機器來向其他的機器進行進一步地任務分配,在開放標準上運行的內容不同,它們對安全性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來治理,因此網格治理依靠的是社區授權。你成為一個社區的一部分,你在這個社區里可以做什么取決于這個社區被答應做什么。
關于網格計算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被用于兆兆字節(terabyte)規模或更大規模的計算。
網格計算的治理
OGSA綜合現有的概念和新的協議確立了開放式網格服務架構。建立在這一概念上的虛擬組織(Virtual Organizations即VOs),通過標準的界面和約定來創建、終止、治理瞬時服務并進行動態治理。定義這些服務的約定使用了現有的網絡服務定義語言(WDSL),這是一種基于xml語言的,用數據或可執行的內容來表達信息的方法。這些方法把服務和現有的SOAP,MIME和HTTP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