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Web標準的思想,網頁要表現出一種親和力。那么,針對殘障用戶來說,其“閱讀”器可不能讀取圖像上傳遞的信息的。
所以我們會采用一種Using Background-Image to Replace Text的方法,也就是將圖像以背景圖像的方式“插入”網頁顯示,同時為了讓殘障人士能了解該部分信息,顯示該圖像的區域用文本加以說明;但又為了讓正常人不為既看到背景圖像又看到圖像上的文本而混淆,所以我們又將這些文本隱藏。
或許我們也會說我們可以給圖像加alt、加title,這樣正常用戶能看得見,殘障用戶也“閱讀”到。不過,我們再想想,Web標準還推薦使用合理的XHTML文檔結構,對于插入圖像這樣一個“實體”,插入到網頁是什么圖像就是什么圖像了,當我們需要替換圖像時,我們修改HTML文件,若有很多頁面呢(我批量改_-!)。所以這部分圖像的插入就“親和力”和“擴展性”而言,都建議使用“背景圖像” “隱藏文本”的方法。當然對于圖像熱區鏈接我們另做討論。
說的都不大理解,還是舉例子。
有這樣的一張圖像,我們要插入到網頁顯示,那么正常情況下我是使用“<img />”標簽的
[Ctrl A 全部選擇進行拷貝 提示:可先修改部分代碼,再點擊運行]
其中,因為瀏覽器可能顯示不了圖像中文本的字體樣式,所以我們做成圖像顯示在網頁中。在當我們需要為這種圖像中的文本新做另外一種字體的圖像,那么現在來解決新圖像的顯示,我們就必須要修改HTML文檔。而一旦我采用了CSS定義背景圖像之后,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
h1 {
height:35px;
background-image:url("/images/logo.gif");
background-repeat:no-repeat;
}
h1 span {display:none;}
</style>
<h1><span>Hello world!</span></h1>
[Ctrl A 全部選擇進行拷貝 提示:可先修改部分代碼,再點擊運行]
所以,我們開始感受到這種方式的“好”,并以此應用到新的網頁設計中去。當然,為了盡量精簡我們的HTML代碼,我還可以這樣:
h1 {
height:35px;
background-image:url("/images/logo.gif");
background-repeat:no-repeat;
text-indent: -10000px;
}
</style>
<h1>Hello world!</h1>
[Ctrl A 全部選擇進行拷貝 提示:可先修改部分代碼,再點擊運行]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