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以此為論據的話,靜態類的使用必然有其合理性。不過物極必反,一旦代碼過于依賴靜態類,其劣化的結局則不可避免。這就好比罌粟作為一種草本植物,有其在藥理上的價值,但如果肆無忌憚的大量使用,它就變成了毒品。
什么是靜態類
所謂靜態類指的是無需實例化成對象,直接通過靜態方式調用的類。代碼如下: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php
class Math
{
public static function ceil($value)
{
return ceil($value);
}
public static function floor($value)
{
return floor($value);
}
}
?>
靜態類的問題
本質上講,靜態類是面向過程的,因為通常它只是機械的把原本面向過程的代碼集合到一起,雖然結果是以類的方式存在,但此時的類更像是一件皇帝的新衣,所以可以說靜態類實際上是披著面向對象的殼兒,干著面向過程的事兒。
面向對象的設計原則之一:針對接口編程,而不是針對實現編程。這有什么不同?打個比方來說:拋開價格因素,你喜歡獨立顯卡的電腦還是集成顯卡的電腦?我想絕大多數人會選擇獨立顯卡。獨立顯卡可以看做是針對接口編程,而集成顯卡就就可以看做是針對實現編程。如此說來針對實現編程的弊端就躍然紙上了:它喪失了變化的可能性。
下面杜撰一個文章管理系統的例子來具體說明一下: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php
class Article
{
public function save()
{
ArticleDAO::save();
}
}
?>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php
class Article
{
private static $dao = 'ArticleDAO';
public static funciton setDao($dao)
{
self::$dao = $dao;
}
public static function save()
{
$dao = self::$dao;
$dao::save();
}
}
?>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php
Article::setDao('MockArticleDAO');
Article::save();
?>
補充說明,利用動態語言的特性,其實可以簡單的通過require一個不同的類定義文件來實現Mock,但這樣做同樣有弊端,設想我們在腳本里需要多次變換實現方式,但實際上我們只有一次require的機會,否則就會出現重復定義的錯誤。
對象的價值
如果放棄靜態類,轉而使用對象,應該如何實現文章管理系統的例子?代碼如下: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php
class Article
{
private $dao;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dao = null)
{
if ($dao === null) {
$dao = new ArticleDAO();
}
$this->setDao($dao);
}
public function setDao($dao)
{
$this->dao = $dao;
}
public function save()
{
$this->dao->save();
}
}
?>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php
$article = new Article(new MockArticleDAO());
$article->save();
?>
…
當然,靜態類有好的一面,比如說很適合實現一些無狀態的工具類,但多數時候,我的主觀傾向很明確,多用對象,少用靜態類,避免系統過早的固化。順便說一句,希望別有人告訴我靜態類比對象快之類的說教,謝謝。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