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平臺多元化
一年前,國內媒體對中國博客作者(Blogger)收益感興趣而開始跟蹤報道“博客盈利”一事了,本人在回答《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了媒體報道“博客盈利”一事需要從“運營平臺(純博客網站Blog Service Provider=BSP,網站博客頻道 Blog Channel Service Provider=BCSP)”、“作者(Blogger)”與“相關利益人(商業付費者)”不同立場去分析這些經濟細節,才能去談“博客盈利”問題,這是由于中國博客平臺它仍然是一個網絡媒體平臺,它仍然脫離不了網絡媒體平臺的開放性、互動性、多元化、信息共享帶來的商業運營總體模式,它脫離不了Web的技術格式局限性(不論它聲稱是Web2.0還是Web N.o)。
不同平臺的不同模式
實際上,這1.07億的中國博客用戶,它的重復率相當高、每個平臺中博客用戶活動程度參差不齊,因此中國博客平臺多樣化格局問題就值得公眾或者研究博客平臺商業價值的人去細化。
從博客作者內容與平臺影響力關系上看,內容是ICP網站經營的“產品”,BCSP仍然是ICP網站,只不過由所謂Web1.0的“單向發表”變為所謂Web2.0的“雙向發表”,然而博客作者內容與平臺影響力卻由于:作者“隨機”發表、網站“概率”推薦、瀏覽者“興趣”所至而變得十分不可控。
目前的中國博客依附平臺多樣化格局表現為:門戶(商業、新聞為主,BCSP)網站博客頻道已經牢牢地把用戶“粘連”給作者的訪問、互動性帶來純博客網站,而純博客網站(BSP)正分化為巨無霸式(例如:BlogChina.com、Blogcn.com、myspace.cn)、專業圈子化式(例如:斗牛士、牛博網、彎曲評論)、個人(家庭)獨立式(例如:夫婦博客網),同一篇在純博客網站(BSP)這些不同平臺網站的訪問流量、在門戶(商業、新聞為主)網站博客頻道的訪問流量如果沒有“充分推薦”、“合理屏蔽”、“及時刪除”的編輯干預,借助搜索引擎關鍵詞推動,則差異顯著性不明顯。這是筆者近2年來的研究結論。
中國博客平臺的商業模型特色
在多樣化的格局下,中國博客平臺的商業模型也各具特色。
首先,商業模型的定義必須與投入掛鉤,否則會出現誤導。
在這里必須把“運營平臺(純博客網站BSP,網站博客頻道BCSP)”、“作者(Blogger)”與“相關利益人(商業付費者)”不同角度去做定義才能分析出什么是商業模型關聯問題。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思路。
其次,門戶(商業、新聞為主,BCSP)網站博客頻道的生存空間與本網站的整體運營成績有關,幾乎沒有直接創造商業任務的指標。
而巨無霸式純博客網站(BSP)因為投入大、求生存任務重,必須“饑不擇食”地與現有網站平臺營收模式及渠道中去“搶食”,否則就不會Blogcn.com與BlogBus.com向廣告BSP推進、而博客網棄Bokee.com守BlogChina.com (低成本)、myspace.cn 把原來CEO也雪藏的格局出現。而專業圈子化式博客網站及個人(家庭)獨立式博客網站由于運營成本低,甚至只要用Google的廣告也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因此無什么獨立商業運營壓力。
最后,先舉一個中新浙江網2008年10月20日的消息為例。
文中介紹道,搜狐IT近期對40余名活躍科技博客通過博客獲得的收入情況進行了調查。根據收入模式及博客特征的不同,將此次調查的博客分為三類:博客寫手(在多家BSP擁有博客,按篇獲得收入)、獨立博客(擁有獨立域名的博客,通過廣告等獲得收入)和專業博客(隸屬于某贏利性博客公司/組織的博客,該類博客作者按月獲得收入)。
搜狐IT研究發現,多數科技博客寫手為一些商業組織所撰寫的博客文章,每篇價格在200~500元之間。通過撰寫這類博客文章,每月收入可達1500元左右,高者可達近萬元;獨立博客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各類廣告,其月收入在10~50美元不等,知名獨立博客年收入可達1000美元;接受調查的專業博客均隸屬于國外博客公司/組織,其一般擁有基本月薪,根據流量獲得廣告提成或根據文章獲得稿費,月收入在200~300美元左右,高者月收入可達600美元。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