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免费观看_亚洲丰满少妇自慰呻吟_97日韩有码在线_资源在线日韩欧美_一区二区精品毛片,辰东完美世界有声小说,欢乐颂第一季,yy玄幻小说排行榜完本

首頁 > 編程 > JavaScript > 正文

關于express與koa的使用對比詳解

2019-11-19 14:28:56
字體:
來源:轉載
供稿:網友

前言

提到Node.js開發,不得不提目前炙手可熱的2大框架express和koa。Express誕生已有時日,是一個簡潔而靈活的web開發框架,使用簡單而功能強大。Koa相對更為年輕,是Express框架原班人馬基于ES6新特性重新開發的敏捷開發框架,現在可謂風頭正勁,大有趕超Express之勢。

Express和koa都是服務端的開發框架,服務端開發的重點是對HTTP Request和HTTP Response兩個對象的封裝和處理,應用的生命周期維護以及視圖的處理等。

Express主要基于Connect中間件框架,功能豐富,隨取隨用,并且框架自身封裝了大量便利的功能,比如路由、視圖處理等等。而koa主要基于co中間件框架,框架自身并沒集成太多功能,大部分功能需要用戶自行require中間件去解決,但是由于其基于ES6 generator特性的中間件機制,解決了長期詬病的“callback hell”和麻煩的錯誤處理的問題,大受開發者歡迎。

以前其實寫過一篇express和koa的對比, 但是后來發現里面有不少謬誤. 所以一直惦記著糾正一下之前的錯誤, 尤其關于中間件部分的對比.

這里的express就拿更加簡單的connect代替

connect的執行流程
通常我們都說connect的中間件模型是線性的, 也就是一個一個往下執行的, 如下圖:

這么說當然是沒錯的, 但是當我們執行下面代碼的時候可能會有那么一點小小的困惑:

const connect = require('connect')const app = connect()app.use(function m1 (req, res, next) { console.log('m1') next() console.log('m1 end')})app.use(function m2 (req, res, next) { console.log('m2') next() console.log('m2 end')})app.use(function m3 (req, res, next) { console.log('m3') res.end('hello')})app.listen(8080)

當我們訪問http://127.0.0.1:8080的時候, 控制臺會打印如下:

m1m2m3m2 endm1 end

這么個結果跟我們上面的模型似乎有點出入, 不是說線性的嗎, 為什么next后面的代碼還會繼續執行? 當然這個我們再之前已經有過結論了, 有興趣的可以詳細瞧瞧, 我們現在直接拿來結果, connect的中間件模型偽代碼表示如下:

http.createServer(function (req, res) { m1 (req, res) { m2 (req, res) { m3 (req, res) {} } }})

可以看到就是一層一層嵌套的回調, 那么再把我們之前有點疑問的代碼簡化一下:

http.createServer(function (req, res) { console.log('m1') m1 (req, res) { console.log('m2') m2 (req, res) { m3 (req, res) { console.log('m3') res.end('hello') } } console.log('m2 end') } console.log('m1 end')})

千萬別被上面的回調繞暈了, 就是很簡單的回調函數, 一切都解釋的通了: 即使res.end之后, 我們的代碼還是要繼續往下走的, 可以這么說connect的中間件其實也是洋蔥形的, 但是因為作為同步代碼, 一般不回這么做罷了, 那么上面我們可以重現描述一下connect的中間件模型了:

Koa的執行流程

同樣我們再Koa源碼分析, 也是說過Koa的中間件模型: 洋蔥形


以下面代碼為例:

const Koa = require('koa')const app = new Koa()app.use(async function m1 (ctx, next) { console.log('m1') await next() console.log('m1 end')})app.use(async function m2 (ctx, next) { console.log('m2') await next() console.log('m2 end')})app.use(async function m3 (ctx) { console.log('m3') ctx.body = 'hello'})app.listen(8080)

訪問服務, 輸出:

m1m2m3m2 endm1 end

emm 貌似跟connect沒差別,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 實驗到這里得到了一個koa和express的中間件模型沒差別的結論, 包括我也是很迷惑, 當然是有差別的, 結論后面講. 同樣這里直接拿出koa中間件的簡化模型:

Promise.resolve(async m1 () { console.log(m1) await Promise.resolve(async m2 () { console.log(m2) await Promise.resolve(async m3 () { console.log(m3) ctx.body = 'xxx' }) console.log(m2 end) }) console.log(m1 end)})

我們知道async/await的作用是'同步化'異步操作(看上去如此, 其實不是, 但是我們不需要去管), 那這里的Promise理所當然的被'同步'了, 也就是說console.log(m3 end)的一切異步操作都可以'同步化'.

結論

說出結論之前我們其實可以想一下, 既然connect的中間件也是洋蔥形的, 那么跟koa一樣的用法似乎也沒啥毛病, 那么我來設想一下, 我們的服務需要取數據庫里的的一個用戶假設是getUser吧, getUser當然是異步的. 分別來看看connect和koa的做法吧:

// connectapp.use(function (req, res) { getUser(user => res.end(user))})// Koaapp.use(async (ctx) => { const user = await getUser() ctx.body = user})

當然這么看似乎沒啥差別. 那直接給出結論吧(憋): connect的中間件是同步, 不會'等'其他異步操作, koa則可以'等'異步操作. 當然你不等也沒啥問題.

總結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希望本文的內容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學習價值,如果有疑問大家可以留言交流,謝謝大家對武林網的支持。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岫岩| 杭锦旗| 岳池县| 三明市| 濮阳县| 长治市| 西林县| 霍州市| 射阳县| 清远市| 三原县| 张掖市| 崇礼县| 灵武市| 柳河县| 景德镇市| 葫芦岛市| 黄冈市| 新宁县| 满洲里市| 林芝县| 江北区| 彩票| 磐安县| 同心县| 迭部县| 开化县| 霸州市| 库尔勒市| 太原市| 邵阳县| 通城县| 扶风县| 萨迦县| 平阴县| 淮南市| 新郑市| 郯城县| 深圳市|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