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組的創建 Python3 中元組按照以下方式創建:
>>>tuple1=('Python', 'is', 'a', 'glue', 'language')也可以采用tuple函數一個列表轉化為一個元組
>>> list1=['this','is','a','list']>>> list2tuple=tuple(list1)>>> list2tuple('this', 'is', 'a', 'list')元組(tuple)是一種靜態的(immutable)或者說是不可變(unchangeable)的數據結構,里面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它是靜態的,所以元組里的元素不能被修改。 元組用于給數據分組。元組中的每一個元素稱之為“項”(item)。 元組中的值被包裝在括號中,并用逗號分隔,空元組可以寫成tuple1=(),不過只有一項元素的元組必須使用逗號:coral = (“blue coral”,)。 任意無符號的對象以逗號隔開,默認為元組,因此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創建。
>>> tuple2=123,>>> tuple3=123,34可以使用PRint()函數打印元組,會得到如下的輸出,其中元組依然‘()’用括號包裹。
>>> print(tuple1)('Python', 'is', 'a', 'glue', 'language')>>> print(tuple2,tuple3)(123,) (123, 34)當你試圖理解Python中的元組或者其他集合類型的數據結構時,去想一下電腦中存在的不同集合是有幫助的:不同類型文件的排列,你的歌曲清單,瀏覽器中的書簽,你的郵箱,你在流媒體上獲得的視頻集合等等。 元組和列表很像,不過元組中的值是不可修改的。也正因為如此,當你在代碼中使用元組時,就意味著告訴他人你不想集合中的數據被修改。同時,因為元組中的值不可變,因此相比于使用列表,你的代碼能通過使用元組得到優化。 元組的索引 作為一個有序的元素集合,元組中的任一項都可以通過索引被單獨訪問。每一項都與一個索引號相關聯,它是一個整數值,從0開始計數。
>>>print('index0:',tuple1[0],',index1:',tuple1[1],',index2:',tuple1[2],',index3:',tuple1[3],',index4:',tuple1[4])index0: Python ,index1: is ,index2: a ,index3: glue ,index4: language索引號除了可以是正數,還可以是負數形式,它是從后往前倒著數的,從-1開始。當我們去具體訪問一個長元組的最后幾項時,負數形式的索引號很有效。
>>> print('index-1:',tuple1[-1],',index-2:',tuple1[-2])index-1: language ,index-2: glue元組的切片 元組的切片與列表類似
>>> tuple1[::2]('Python', 'a', 'language')>>> tuple1[-1::-2]('language', 'a', 'Python')操作符可以被用來連接或者復制元組。‘+’可以將兩個或者多個元組或元組切片連接在一起。我們可以把兩個元組中的值合并得到一個新的元組,‘*’用于復制元組或元組的切片。
>>> tuple1[-1::-2]*2+tuple2*3('language', 'a', 'Python', 'language', 'a', 'Python', 123, 123, 123)元組的函數
len(tuple1) 計算元組的長度,把元組作為參數傳遞進去: max(tuple1)和min(tuple1) 用于找到某一特定元組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元組和列表的不同之處 元組和列表的首要不同之處就是元組中的值不可修改的。這意味著不能在元組中添加或者刪除值,某一數據項的值也不能修改。 我們可以使用list()函數將元組轉化為列表。 元組的內置方法: count():查找元素在tuple中出現的次數。若元組中不存在,則返回零。 index():查找元素的第一個索引值。若元組中不存在,則返回一個錯誤。 總結 元組是一種有序的數據類型,它不能被修改,因其運行速度比列表快,所以使用元組的代碼會有一定的優化。當你和其他人共同合作編寫代碼時,使用元組類型意味著你不想自己的數據序列被修改。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