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免费观看_亚洲丰满少妇自慰呻吟_97日韩有码在线_资源在线日韩欧美_一区二区精品毛片,辰东完美世界有声小说,欢乐颂第一季,yy玄幻小说排行榜完本

首頁 > 學院 > 網絡通信 > 正文

IPv6協議產生的背景、過程和現狀(1)

2019-11-03 09:07:50
字體:
來源:轉載
供稿:網友
姜 明


  摘要:本文詳細地闡述了下一代互聯網絡協議ipv6產生的背景和過程,對IPv6協議的特點及現狀也做了簡要的介紹。文中對下一代互聯網絡協議IPng的設計目標以及各種提案的優缺點進行了比較分析。以使廣大讀者對IPv6協議的產生過程有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關鍵字:Internet、IPv4、IPng、IPv6

  近十年來,互聯網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其發展速度正如尼爾·巴雷特在《信息國的狀態》一書的序言中所寫的那樣,“要想預言互聯網的發展,簡直就像企圖用弓箭追趕飛行的子彈一樣。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擊鍵盤的同時,互聯網就已經發生變化了”。這種發展不僅表現在互聯網上的主機數量以幾何級數增加,而且新的業務也在不斷的涌現,這一切使得互聯網呈現出新的特性。但也正是這種高速的增長,使得當前的互聯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IPv6協議產生的背景

1.1 互聯網的起源和發展

  因特網源于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正是冷戰的高峰,美國國防部希望有一個命令和控制網絡能夠在核戰爭的條件下幸免于難,而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話網絡則顯得太脆弱。國防部指定其下屬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解決這個問題,此后誕生的一個新型網絡便稱為ARPANET。1983年,TCP/IP協議成為ARPANET上唯一的正式協議以后,ARPANET上連接的網絡、機器和用戶得到了快速的增長。當ARPANET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建成的NSFNET互聯以后,其上的用戶數以指數增長,并且開始與加拿大、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網絡連接。到了80年代中期,人們開始把互聯的網絡稱為互聯網。互聯網在1994年進入商業化應用后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98年,因特網全球用戶人數已激增到1.47億。

  70年代中期,ARPA為了實現異種網之間的互聯與互通,開始制定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規范。時至今日,TCP/IP協議也成為最流行的網際互聯協議。它不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卻已成為網際互聯事實上的標準,并由單純的TCP/IP協議發展成為一系列以IP為基礎的TCP/IP協議簇。TCP/IP協議簇為互聯網提供了基本的通信機制。隨著互聯網的指數增長,其體系結構也由ARPANET基于集中控制模型的網絡體系結構演變為由ISP運營的分散的基于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s,AS)模型的體系結構?;ヂ摼W目前幾乎覆蓋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其飛速發展充分說明了TCP/IP協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2 網絡泰坦尼克危機

  但是互聯網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也遠遠出乎于二十多年前互聯網的先驅們制定TCP/IP協議時的意料之外,他們從未想過互聯網會發展到如此的規模,并且仍在飛速增長。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同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已經密切相關。同時伴隨互聯網用戶數膨脹所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據預測,現有的IP地址將在2005至2012年左右消耗殆盡,這個問題被稱為“網絡泰坦尼克危機”。

  目前互聯網使用的是Internet協議第4版本即IPv4。IPv4協議規定,每個互聯網上的主機和路由器都有一個32位的IP地址,它包括網絡號和主機號,這一編碼組合是唯一的。把IP地址分成兩部分的優點是使路由器中的路由表不會太大。路由器不必為每個目的主機維持一個路由選擇表項,而為每個網絡維護一個路由選擇表項,當進行路由時,只檢查目的地址的網絡部分。

  IPv4地址結構分為A、B和C三類。A類地址可用作126個網絡,每個網絡可容納1600萬個主機節點。B類地址可用作16000個網絡,每個網絡可容納65000個主機節點。C類地址可用作2百萬左右的網絡,每個網絡可容納254個主機節點。為何當前的IP 地址不足,ROAD小組研究后認為主要原因是IPv4 B類地址空間耗盡和地址分配的非分級結構導致平面的路由空間。

  當1981年9月TCP/IP協議開始發布時,當時互聯網上大約只有1000臺主機,并且幾乎所有的主機都是基于時分系統的大型機,為單個用戶設計的計算機幾乎不存在。因此在當時IPv4所擁有的40億個地址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在分配IP地址時也就沒必要太保守,從而導致早期的地址分配方案不盡合理,浪費比較嚴重。例如,申請到一個B類地址的用戶單位,理論上可以用約65000個IP地址,但實際上接入的沒有這么多主機。這也就意味著相當一部分IP地址被閑置,并且不能被再分配。另外由于歷史的原因,美國一些大學和公司占用了大量的IP地址,例如MIT、IBM和AT&T分別占用了1600多萬,1700多萬和1900多萬個IP地址,而分配給象中國這么大國家所用的地址量還不如美國一個大學。由此導致一方面大量的IP地址被浪費,另一方面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國家如歐洲、日本和中國得不到足夠的IP地址。最后導致互聯網地址耗盡和路由表爆炸。到目前為止,A類和B類地址已經用完,只有C類地址還有余量。

  另外,目前占有互聯網地址的主要設備早已由20年前的大型機變為PC機,并且在將來,越來越多的其他設備也會連接到互聯網上,包括PDA、汽車、手記、各種家用電器等。特別是手機,為了向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靠攏,幾乎所有的手記廠商都在向國際因特網地址管理機構ICANN申請,要給他們生產的每一臺手機都分配一個IP地址。而競爭激烈的家電企業也要給每一臺帶有聯網功能的電視、空調、微波爐等設置一個IP地址。IPv4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這些要求。

1.3 IPv4地址匱乏暫時的解決方案-CIDR和NAT及其缺陷

  為了緩解地址危機的發生,相應地產生了兩種新的技術無類型網絡區域路由技術CIDR和網絡地址翻譯技術NAT。

  采用無類型網絡區域路由(Classless Inter Domain Routing, CIDR)的目的是為了節省B類地址。我們知道目前B類地址嚴重缺乏,因此那些擁有數千個網絡主機的企業只能采用多個C類網絡號,而不采用單個B類網絡號。盡管分配這些C類地址解決了B類地址的匱乏的問題,但它卻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每個C類網絡都需要一個路由表表項。CIDR是一個防止Internet路由表膨脹的方法。CIDR的基本觀點是采用一種分配多個IP地址的方式,使其能夠將路由表中的表項總和(summarization)成更少的數目。CIDR為那些擁有數千個網絡主機的企業分配一個由一系列連續的C類地址組成的地址塊,而不采用單個B類網絡號。例如,假設某個企業網絡有15 00個主機,那么可能為該企業分配8個連續的C類地址,如:192.56.0.0至192.56.7.0,并將子網掩碼定為255.255.248.0,即地址的前21位標識網絡,剩余的11位標識主機。這樣,所有這8個C類地址可以參照Internet上的單個路由表表項。但是,要使用這種總和,必須滿足以下三種特性:

●為進行路由要對多個IP地址進行總和時,這些IP地址必須具有相同的高地址位。

●路由表和路由算法必須擴展成根據32位IP地址和32 位掩碼做出路由決策的。

●必須擴展路由協議使其除了32位地址外,還要有32 位掩碼。OSPF和RIP-2都能夠攜帶第BGPv4所提出的32 位掩碼。

  “無類型”的意思是現在的路由決策是基于整個32位IP地址的掩碼操作,而不管其IP地址是A類、B類或是C類,都沒有什么區別。CIDR的最初是針對新的C類地址提出的。這種變化將使互聯網路由表增長的速度緩慢下來,但對于現存的路由則沒有任何幫助。盡管通過采用CIDR,可以保護B類地址免遭無謂的消耗,但是依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IPv4面臨的地址耗盡問題,這只是一個短期解決方案。

  另一個延緩IPv4地址耗盡的方法是網絡地址翻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簡單的說,NAT就是在內部網絡中使用內部地址,而當內部節點要與外部網絡進行通訊時,就在邊緣網關處,將內部地址替換成全局地址,從而在外部公共網上正常使用(如圖所示)。所謂內部地址,是指在內部網絡中分配給節點的私有IP地址,這個地址只能在內部網絡中使用,不能被路由。雖然內部地址可以隨機挑選,但是通常使用的是RFC 1918中定義的專用地址:10.0.0.0~10.255.255.255,172.16.0.0~172.16.255.255,192.168.0.0~192.168.255.255。NAT將這些無法在互聯網上使用的保留IP地址翻譯成可以在互聯網上使用的合法IP地址。而全局地址,是指合法的IP地址,它是由NIC或者網絡服務提供商ISP分配的地址,對外代表一個或多個內部局部地址,是全球統一的可尋址的地址。

  NAT的主要作用是節約了地址空間,減少了對合法地址的需求,多個內部節點共享一個外部地址,使用端口進行區分(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NAPT),這樣就能更有效的節約合法地址。由于目前要想得到一個A類或B類地址十分困難,因此許多企業紛紛采用了NAT 。NAT使企業不必再為無法得到足夠的合法IP地址而發愁了。然而,NAT也有其無法克服的弊端。首先,NAT會使網絡吞吐量降低,由此影響網絡的性能。其次,NAT必須對所有IP包進行地址轉換,但是大多數NAT無法將轉換后的地址信息傳遞給IP包負載,這個缺陷將導致某些必須將地址信息嵌在IP包負載中的高層應用如FTP和WINS注冊等的失敗。



2、下一代網絡協議IPng的目標和提案

2.1 IPng的設計目標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早在90年代初期,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就開始著手下一代互聯網協議IP-the next generation(IPng)的制定工作。IETF在RFC1550里進行了征求新的IP協議的呼吁,并公布了新的協議需實現的主要目標:

●支持幾乎無限大的地址空間

●減小路由表的大小

●簡化協議,使路由器能更快地處理數據包

●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實現IP級的安全

●支持多種服務類型,尤其是實時業務

●支持多目傳送,即支持組播

●允許主機不更改地址實現異地漫游

●支持未來協議的演變

●允許新舊協議共存一段時間

●支持未來協議的演變以適應底層網絡環境或上層應用環境的變化

●支持自動地址配置

●協議必須能擴展,它必須能通過擴展來滿足將來因特網的服務需求;擴展必須是不需要網絡軟件升級就可實現的

●協議必須支持可移動主機和網絡

2.2 IPng的提案

  [1]TUBA:含有更多地址的TCP和UDP(TCP and UDP with Bigger Addresses,TUBA,由RFC1347描述)建議采用ISO/OSI的CLNP協議來代替IPv4,這種解決方案允許用戶有20字節的NSAP地址,以及一個可以使用的OSI傳輸協議的平臺。

  [2]IPv7,TP/IX,CATNIP:IPv7是1992年由Robert Ullmann提出的。1993年,RFC1475進行了更詳細的描述,其標題為“TP/IX:下一代的Internet”,TP/IX有64位地址。TP/IX后來演變成了RFC 1707中定義的另一個協議CATNIP(Common Architecture for the Internet)。該方案包含了諸如快速信息包處理和新的RAP路由協議等觀點,試圖為IP、CLNP和IPX等信息包定義一個統一的格式,為眾多的傳輸協議如OSI/TP4、TCP、UDP和SPX等提供支持。

  [3]IP in IP,IPAE:IP in IP是1992年提出的建議,計劃采用兩個IPv4層來解決互聯網地址的匱乏:一層用于全球骨干網絡,另一層用于某些特定的范圍。到了1993年,這個建議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名稱也改為了IPAE(IP Address Encapsulation),并且被采納為SIP的過渡方案。

  [4]SIP:SIP(Simple IP)是由Steve Deering在1992年11月提出的,他的想法是把IP地址改為64位,并且去除IPv4中一些已經過時的字段。這個建議由于其簡單性立刻得到了許多公司的支持

  [5]PIP:PIP(Paul’s Internet PRotocol)由Paul Francis提出,PIP是一個基于新的結構的IP。PIP支持以16位為單位的變長地址,地址間通過標識符進行區分,它允許高效的策略路由并實現了可移動性。1994年9月,PIP和SIP合并,稱為SIPP。

  [6]SIPP:SIPP(Simple IP Plus,由RFC1710描述)試圖結合SIP的簡單性和PIP路由的靈活性。SIPP設計為高性能的網絡上運作,比如ATM,同時也可以在低帶寬的網絡上運行,如無線網絡。SIPP去掉了IPv4包頭的一些字段,使得包頭很小,并且采用64位地址。與IPv4將選項作為IP頭的基本組成部分不同,SIPP中把IP選項與包頭進行了隔離。該選項如果有的話,將被放在包頭后的數據報中并位于傳輸層協議頭之前。使用這種方法后,路由器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對選項頭進行處理,這樣一來就提高了對于所有數據進行處理的性能。


摘自 賽迪網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嫩江县| 阜阳市| 琼结县| 柯坪县| 丰宁| 安丘市| 临漳县| 根河市| 广安市| 台前县| 兴海县| 新沂市| 安顺市| 忻州市| 邵武市| 塔河县| 台北市| 天气| 天柱县| 靖宇县| 精河县| 通许县| 南和县| 元谋县| 罗源县| 曲水县| 从江县| 嘉义县| 招远市| 花垣县| 三江| 永州市| 松原市| 中西区| 昔阳县| 新竹市| 育儿| 湾仔区| 金塔县| 交口县|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