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方面公版是什么定義?非公版又是什么定義?
先說公版。公版指的是NVIDIA或ATI在新品發布之初,原廠設計(或者授權設計)的PCB版型,并指定OEM廠商生產的顯卡。公版顯卡最大的作用除了迅速鋪貨占領市場外,還有嚴格控制顯卡質量,維持市場價格,樹立品牌形象的作用。公版顯卡的普遍特點是用料奢華,成本高昂,售價昂貴。
再來說非公版顯卡。除了公版,其他廠商自行設計的PCB都是非公版。非公版相比公版顯卡,在PCB設計、用料上做出了較大改變,有的非公版顯卡是成本妥協的產物,有的則是加強了公版顯卡不足的地方,例如散熱、產品特色功能、接口設計等方面,非公版顯卡通常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公版與非公版的設計有什么差異?
公版顯卡是在GPU誕生之初,在各種電氣性能還沒有挖掘透徹時設計的。那時的GPU生產尚未成熟穩定,公版顯卡采用極端保守,極端追求穩定性的設計,是合情合理的。基于這種設計思路,我們才看到大將的陶瓷電容,鉭電容,貼片式電感等奢華用料。基于“荒原效應”(別告訴我你不知道!不知道的百度去),昂貴的用料并不能帶來與價格絕對對應的電氣性能。在元器件的電氣指數達到一個階段時,再想上升一點點性能,付出的代價將非常大。公版的成本大部分用在這些昂貴的用料上。總體來看,公版的挖掘潛力極為出色,例如公版的超頻潛力往往最為優秀,通常能大幅超過默認頻率,不過代價高昂。當然,公版不一定是最好的,例如當初的8800GT,還有4850,它們的事應該不用我說了吧?
相比之下,非公版的設計就自由得多。在公版充分填充市場換取時間后,大將的后期電氣性能測試和更為完整準確的產品設計指導參數就會清晰浮現。此時,品牌顯卡廠商會有更為充裕的時間去測試產品。同時設計師們會根據市場需求推出CostDown(成本降低,例如索泰9800GTX+首發紀念版,4850白金,4850北極星)和CostUp(成本增加,4870火鉆512M第一批,4850/4870 ICEQ4早期版本,微星某9800GTX+,型號忘記)版本。
公版與非公版的不同?多為以下幾個方面:
1.PCB用料不同
公版產品的PCB設計都盡量留下寬裕的空間,并且為了穩定性不惜一切。因此公版的PCB長度、層數往往留有富余。例如公版9800GTX/GTX+,采用代號為P392的10層PCB板,長度達到26.7厘米。這樣長且層數眾多的PCB,帶來的不僅僅是優秀的電氣性能,還有高昂成本。層數每增加2層,成本幾乎會上升一倍。
那么同期的非公版產品用了多少層PCB完成9800GTX+的設計呢?6層。市面上大多數非公版9800GTX+只有6層PCB。在經驗豐富的電子設計師的手里,對于G92這種256bit位寬的芯片6或者8層的PCB就足夠了,而且性能和穩定性與公版沒有多少差別。
相比之下,128bit位寬的顯卡只需要4層PCB,例如4650。而位寬大于256bit的,就必須考慮8層,甚至10、14層PCB了。誠然,更多的 PCB層數能提供提供更高的信號純凈度,能夠有效改善高頻運行下的電磁干擾狀況并抑制雜波。同時,PCB層數更多的顯卡超頻能力往往更強。但考慮市場的需求和成本的妥協,非公版在PCB層數上不得不減省。
2.供電部分用料的不同
公版顯卡的供電部分,很少有或者沒有直立的電解電容,沒有體積較大的全封閉電感,往往大量采用陶瓷電容,鉭電容,甚至直接使用“集成化數控供電模塊”這種昂貴的供電方案(4870公版,4870X2公版)。
以260+為例,NVIDIA的資料顯示,260+核心至少需要97W的功率供給,電壓在1.2V左右,也就是說至少需要90A左右的電流。公版無論如何奢華,其目的都是為了滿足260+的供電需求。按照供電設計來說,高達90A的電流需求,一相供電無法滿足,需要多相供電方案。
在整個供電方案中,MOSFET(MetalOxide Semico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是由金屬,氧化物,半導體三種材料制成———呼,全稱真TMD長……)的選擇比較重要,MOSFET是整個供電電路中發熱最大的元器件,供電電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的高熱,而不是它的電流通過能力。拿常見的型號為50N035的MOSFET來說,它擁有最高52A的電流通過能力,但是實際上只能用到25A,因為在52A時工作溫度會達到150攝氏度,極高的溫度會嚴重形象周圍部件的正常工作。在通常的設計中,每相供電電流僅為30A,一般控制在25A。除此之外,每相不僅僅用“一進一出”兩顆MOSFET(多數為低端公版或某些非公版),也有用“一進(出)二出(進)”甚至“二進二出”的多顆MOSFET方案用于降低溫度和平均電流。
按照每相供電25A的能力計算,4相供電即可滿足260+的核心供電需求。而實際上,P654公版使用的正是4相核心供電方案(老款65nm260使用的是3相核心供電,不過用料更強悍,PMW芯片也更好)。P654版型在用料方面也比較奢侈,大量的陶瓷電容、全貼片式的電感等,性能出色,價格昂貴。
相比之下,非公版產品在用料上多數使用了固態電容搭配普通半封塵或全封閉電感。這種方案使用時間長,并且成熟穩定。因為非公版多數用4相到6相的設計,供電能力相對于公版沒有不足。
總的來說,因為顯卡供電方案已經成為成熟可靠的設計,短時間內沒有技術上的突破,因此,公版和非公版在供電設計之間的區別緊緊剩下用料方面。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的就是好貓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不過您就是看著非公版的用料不爽,那我也沒辦法……
3.其他料件的不同
其他料件?什么是其他料件?簡單,把顯卡翻過來,看背面,那些小電阻電容就是了。
在這個方面,公版設計是非常謹慎的(N/A中高端顯卡尤其明顯)。密布在顯卡背面的料件俗稱“小料”,通常是電容,電阻之類的元件。其中大部分元件不直接對顯卡性能負責,也不參加對信號的處理。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保證顯卡重要芯片(GPU,顯存,供電PWM芯片等)的安全性。其中比較重要的是:過載保護電路、過流保護電路,顯卡的核心、顯存的電壓控制等,還有一些濾波電路。
非公版顯卡在這方面通常省掉不少,特別是一些保護電路。在顯卡的正常運行中,電流在進入核心和顯存之前已經經過濾波,而且在供電部分也有保護電路。不過,如果公版供電電路損壞,保護電路啟動,芯片沒事,但是要返廠維修;非公版供電電路損壞,對芯片造成損害,還是要返廠維修。說到底,還是要返廠……
除了上述設計,公版的2D輸出更好,因為公版做了完整的低通濾波電路,讓用戶使用模擬輸出的時候能最大限度消除信號干擾,輸出較純凈信號到顯示器。而非公版通常簡化甚至去除低通濾波電路。不過,在進入數字化接口的現在,又有多少人用模擬接口?特殊需要的話我無話可說………
4.散熱器設計和其他功能設計
散熱器方面,公版散熱器是以靜音為第一位,散熱性能是排在靜音后面的。例如公版4850,達到80高溫的時候風扇轉速還是只有30%。(這個……比較囧……)非公版?雙熱管,大鰭片?家常便飯,滿大街都是;三熱管,雙風扇?還行。別不服,人家280/4870X2還三風扇+5熱管呢!(AC新出的 280/4870X2專用散熱器已經有廠商用了,熱管數希望沒記錯)
接口方面,這個……公版多數是雙DVI+TV-OUT……少數有HDMI,非公版……基本說你想要啥就有啥。
特色功能,這個方面非公版再次完勝,一鍵超頻,雙BIOS,電壓跳線,水冷,刀卡版,全靜音版,高頻版……太多了……
5.穩定性設計和其他
經常有玩家說:非公版的穩定性不好,公版的好。
先不管這句話的對錯,說說:什么是穩定性?穩定性是指單個物件在系統的某一段時間內,由此物件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故障的統計次數。要統計穩定性,就要排除系統中除待測部件外所有影響因素。怎樣才能排除其他影響因素呢?比如游戲中藍屏、死機、重啟,很多玩家想都不想就怪罪于顯卡,但是內存,驅動,硬盤,系統病毒等原因可能可以造成以上現象,如何將與顯卡無關的因素剝離開來,是極為重要也是極為困難的。既然如此,信口雌黃談穩定性,有多少實際意義?當然,某些產品上市后,出現花屏、溫度過高、無法正常使用等,公版與非公版都出現過。在故障問題上,排除其他因素,單從用料方面談,公版的故障概率無疑更高。為什么?從概率來說,元件數量越多,故障概率越高,不是嗎?
總結一下:
公版
優點:強悍,甚至可以說奢華的用料,帶來無與倫比的穩定性,優秀的電氣性能,還有因為奢華用料帶來的強大超頻能力,占用主板插槽少(最多雙槽),還有上市速度快
缺點:昂貴(奢華用料的后果……),不夠個性化,功能單一,某些產品靜音可以,但散熱卻不敢恭維,某些產品默認頻率還不夠發揮核心全部性能
非公版
優點:多數比公版便宜,默認高頻,散熱好,產品選擇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散熱好,外觀漂亮
缺點:做工不夠公版好(貨真價實的超公版除外),不能上通用的一體化水冷頭(呃…這個比較牽強……),某些中高端顯卡做工或者設計比更低端的顯卡更差(例如4850白金版,核心供電做在DVI接口旁邊,個人認為不能接受),某些CostDown版本縮水縮到讓人寒心卻不降價!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