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發布以來,Chrome在全球掀起了一陣新一代瀏覽器的狂潮。不到四年,Chrome的市場份額已經超越了Firefox,直逼IE,如此戰績堪稱神奇。很多朋友慕名而至,已經嘗試過Chrome的滋味了。相信不少人對Chrome一定有這么一個印象——快!快到甚至有一種鼠標還沒點下,網頁即已經打開的錯覺。

Chrome已經在市場份額上擊敗了Firefox
的確,“快”是Chrome給人最直觀的感覺。但當有人問起Chrome到底有什么好,不少人在多數情況還是只能想了半天后說一個“快”字,最多是加上 “不中毒”和“簡單”。被“快”吸引的朋友也有不少在厭倦了Chrome簡陋的界面和不那么方便的操作,并且碰到一些中國特色的網站兼容問題后,又回歸到了IE或者是殼牌瀏覽器的懷抱。

不少人厭倦Chrome的單調以后就一腳踢開回歸IE
“傻快”,這就是很多人對Chrome的印象。不過,實在很難想象一個“傻快”的瀏覽器能夠一舉打下IE和Firefox雙雄割據的大片江山,就這樣傻傻地登上市場占有率的亞軍寶座。閱讀一張網頁多半情況下也得花個半分鐘,人們還不至于去糾結打開頁面要花費3秒還是5秒。Chrome的最大憑仗也不會是 “安全”,“安全”能當飯吃的話萬年2%的Opera早就撐死了。

Opera在桌面市場一直很悲劇
事實上,Chrome除了快和安全,高效簡潔以外,還有著一門足以和IE、Firefox兩個怪獸爭奪天下的大殺器,那就是支持第三方擴展程序。擴展程序之于瀏覽器,就相當于應用程序之于操作系統。通過在Chrome上面安裝各式各樣的擴展程序,我們可以使用Chrome原本不具備的功能。大家都離不開擁有海量第三方應用的Windows系統,同樣,擁有大量擴展程序的Chrome也極具魅力。
不少人看到這里可能會問道,既然擴展程序這么牛,怎么我從來都沒聽說過Chrome可以用擴展程序?但如果我說,Chrome上面有很多“插件”,想必不少人一定會明白我的意思。
這里其實有一個誤會。在很多人的認識上,Chrome沒有什么“擴展程序”,倒是可以使用“插件”。實際上,“擴展程序”和“插件”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擴展程序”在英語原文中是“extensions”,是基于Chrome開發的功能性擴展應用;而“插件”則是“plugins”,是比較底層的應用,不少可以跨平臺使用,不僅限于Chrome。“插件”包括Flash、Silverlight、Java、支付寶控件等,但是和下文提到的“擴展程序”并不相同——雖然它們都能夠在Chrome上面安裝。鑒別Chrome上面某個應用是屬于插件還是擴展的方法很簡單,我們可以通過在地址欄輸入 “about:extensions”來查看已安裝擴展程序列表,也可以輸入“about:plugins”來查看插件列表。
Chrome擴展的由來
Chrome并不是一開始就可以使用擴展程序的。Chrome剛發布時,當真就和現在不少人的印象一樣——傻快。當時初出茅廬的Chrome也是經歷了一番波折,發布首日市場占有率即達到3%,但很快就跌落到1%并維持了好一段時間。IE和Firefox看著這個青澀的后生微笑不語,剩下市場占有率加起來不到3%的Chrome和Opera面面廝覷。

Chrome剛發布伊始根本無力參加瀏覽器大戰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